原創生活

國內 商業 滾動

基金 金融 股票

期貨金融

科技 行業 房產

銀行 公司 消費

生活滾動

保險 海外 觀察

財經 生活 期貨

當前位置:房產 >

政策優化調整既要解近憂又要有遠慮

文章來源:中國房地產網  發布時間: 2023-09-12 09:54:43  責任編輯:cfenews.com
+|-

城市與區域治理研究院 蘇志勇


近期,支持房地產發展的一攬子政策組合拳密集出臺。需求端,“認房不認貸”政策全面落地,首套房、二套房首付比例和貸款利率下調,首套房存量住房貸款利率下調,減免改善型住房換購稅費等;供給端,延長“金融十六條”執行期限,放松上市房企再融資限制等。一系列政策措施落地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市場活力。


(資料圖)

據華西證券統計,8月下半月,新房銷售顯著回暖,30城商品房銷售面積569.27萬平方米,日均銷售面積35.58萬平方米,較上半月25.33萬平方米的日均銷售面積回升40.47%。分城市級別看,一、二、三線城市日均銷售面積較上半月分別環比回升28.13%、59.97%和7.85%。8月末隨著四大一線城市陸續放開“認房不認貸”,新房成交出現一波脈沖式增長。

購房門檻和成本的降低,帶動二手房掛牌量猛增,成交也開始活躍。特別是四大一線城市“認房不認貸”政策落地后,換房需求集中釋放。以北京為例,據中原地產數據,僅9月2日至3日就成交2800余套,是8月周末成交均值的兩倍。

從目前政策落地以及政策“工具箱”的儲備情況看,大多數三四線城市已經差不多“應出盡出”,但熱點一二線城市還有較多的政策儲備,例如調整普通住宅的認定標準、放開新房限價、解除限購等。從市場表現看,市場分化顯而易見,一二線熱點城市政策稍有放開即“立竿見影”,三四線城市則反應相對冷淡。未來熱點城市進一步放開調控,對三四線城市將產生輻射效應還是虹吸效應,目前還不好判斷。但房地產調控作為全國一盤棋,既要關注局部市場變化,也要通盤考慮;既要解近憂,也要有遠慮。

從現實情況看,目前房地產市場的近憂確實不少,房企資金鏈吃緊,房地產風險隱患正在蔓延;居民消費意愿和消費能力減弱,市場持續不振;部分地區爛尾樓問題嚴重,購房者苦不堪言。解決這些問題是當務之急,刻不容緩。但房地產調控決不能“頭疼醫頭腳疼醫腳”,房地產30年高歌猛進積累的問題,也應當借市場深度調整之機,徹底加以解決。

一是非市場化限制問題。過度行政干預造成市場機制難以發揮作用,甚至對市場造成扭曲。近期越來越多的城市放松了限購、限售、限價等限制性措施,這是正確的方向,也是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的必然選擇。

二是住房雙軌制問題。長期以來形成的重購輕租、重商品輕保障狀況,保障房成為亟待補齊的短板。近年來我國初步建立了以公租房、保障性租賃住房和共有產權住房為主體的住房保障體系,但在復雜的市場環境下,保障房建設仍有諸多難題待解,青年人和新市民的住房需求難以得到滿足。

三是預售制和公攤問題。因制度設計和監管不到位引發房屋爛尾,購房者備受傷害,預售制是住房供不應求條件下的產物,長期趨勢看預售制應當廢止。住房公攤問題也是被廣為詬病亟待解決的難題,公攤面積不透明,缺乏制度約束,購房者卻要為此支付不明不白的費用。

四是人地掛鉤問題。在土地供應商人地錯配,結構失衡,導致一二線城市高房價,三四線城市高庫存。通過調整供地結構和規模,調控住房供求關系,是房地產調控的重要手段。

五是住房品質問題,長期以來盲目追求高周轉,造成對建筑質量和住房品質的忽視。對此,近年來住建部部長倪虹多次明確提出,房地產市場已經從解決“有沒有”轉向解決“好不好”的發展階段,提升住房品質、讓老百姓住上更好的房子,是房地產市場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。

近年來,中央層面多次提及房地產業新發展模式,政府、企業也從政策和市場層面不斷探索嘗試。推動建立房地產業新發展模式,做好新的制度設計,促進房地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,才是推動房地產業健康發展的關鍵。


關鍵詞:

專題首頁|財金網首頁

投資
探索

精彩
互動

獨家
觀察

京ICP備2021034106號-38  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  聯系我們:55 16 53 8 @qq.com 關于我們 財金網  版權所有  cfenews.com